指祠堂之祭祀、即拜祭祖先或庙寺的祭拜、拜神明等事。
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,是儒教礼仪中主要部分,礼有五经,莫重于祭,是以事神致福。祭祀对象分为三类:天神、地祇、人鬼。天神称祀,地祇称祭,宗庙称享。祭祀观则记载儒教《周礼》《礼记》与《礼记正义》《大学衍义补》等书解释。古代中国“神不歆非类,民不祀非族”,祭祀有严格等级。天神地祇由天子祭。诸侯大夫祭山川。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。清明节、端午节、重阳节是祭祖日。
“祭祀”也意为敬神、求神和祭拜祖先。原始时代,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。祭把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。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,也比较野蛮。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,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,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。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,并由主持者祈祷,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、跳舞。祭祀礼节祭品有一定的规范。
祭祀起源
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,也比较野蛮。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,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,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。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礼物,并由主持者祈祷,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、跳舞。
进入文明社会后,物质的丰裕,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,祭品也越来越讲究,并有了一定的规范。
祭祀 | 祈福 | 求嗣 | 开光 | 塑绘 | 出行 | 齐醮 | 出火 | 纳采结婚 | 裁衣 |
合帐 | 冠笄 | 嫁娶 | 纳婿 | 沐浴 | 剃头 | 整手足甲 | 分居 | 进人口 | 解除 |
修造 | 动土 | 伐木做梁 | 竖柱 | 上梁 | 开柱眼 | 穿屏扇架 | 安门 | 盖屋合脊 | 求医疗病 |
安床 | 移徙 | 入宅 | 挂匾 | 开市 | 立券交易 | 纳财 | 求财 | 酝酿 | 捕捉 |
栽种 | 畋猎 | 纳畜 | 教牛马 | 破屋坏垣 | 拆卸 | 开井开池 | 作陂放水 | 开厕 | 造仓 |
塞穴 | 平治道涂 | 修墓 | 启攒 | 开生坟 | 合寿木 | 谢土 | 安葬 | 入殓 | 成服 |
除服 | 移柩 | 破土 | 归宁 | 普渡 | 经络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