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节文化的发源地就是在阆中,最早的时候春节指的就是立春岁节,后来慢慢演变成单独的节日,直到民国时期政府将春节的日期明确定为农历正月初一,而这一春节日期一直沿用到今天。
传闻中,上古春节,也就是立春岁节起源于阆中。早在公元前110年,阆中古天文学家落下闳(hóng)竖竿观日,以竿影长短确定出“夏至”、“冬至”,又根据一年中昼夜的长短变化确定出“春分”、“秋分”。在此基础上,确定了立春、雨水、惊蛰等二十四个节气。
春节文化的重要特征,在于团圆与和谐。外出远门的人无论离家多远都要回家过年,因此春运每年都是热点话题,春节是中华民族团圆的节日,几千年来已经融入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。春节文化内涵中的和谐,首先是每个人都要心情舒畅。我们常说:“新年快乐。”它不仅仅代表着祝福,更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体现,希望每个人都能快快乐乐、和谐相处,与家人、亲友、邻居、同事保持和谐,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。只有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里,才是快乐的幸福的。可以说,春节就是社会群体和谐团结的黏合剂。
2、辞旧迎新
我们常说:“辞旧迎新。”辞什么,迎什么?辞的当然是过去一年中所有的一切,但我想我们要抓住最重要的,总结得失,吸取教训,“一年之计在于春”,为迎接新的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各项事情做好充分准备和计划,而不是“爆竹声中一岁除”,成功也好,失败也罢,什么都没有了。为什么各个单位到年底都要进行述职,这就是辞旧迎新的好的方式,也是对春节文化内涵的正确阐释。
3、传统信仰
每年春节祭祀祖先,敬奉神灵的活动,更是传统孝道的一种延伸,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及对自然的敬畏。儿孙们在春节的各种仪式中耳濡目染,自然就不自觉的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,传承了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,宣扬了孝道文化。